村镇银行内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点击数:153 | 发布时间:2025-07-20 | 来源:www.outfolk.com

    0 引言

    2006年年底,中国的银监会启动村镇银行试点,因为本身潜在的市场需要及国家政策支持,村镇银行获得了瞩目的飞速发展。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中期,村镇银行已打造214家,村镇银行的打造与进步适应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弥补了金融服务的盲点,大力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综合水平。总体而言,村镇银行已基本打造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软件,为银行发展业务、获得效益、服务百姓打下基础,然而,正因为起步较晚等各种限制性原因,村镇银行在内部管理上仍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笔者将从村镇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出发,针对性地提出有关方案。

    1 村镇银行内部管理中存在问题探析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银行模式,兼顾银行与企业的两大特点,既有银行的监管力度大、运营规范的特征,又拥有企业的自治、灵活的特点,因此,村镇银行又可称作为一种承担国家政策所需的特定社会责任的企业。农村金融与一般相比呈现出本钱高、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只有强化内部管理,才能使村镇银行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可持续进步。村镇银行与一般银行相比,核心特征在于其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针对性与产品研发与革新方面的灵活性。

    因为村镇银行遭到政策规制,主发起人及其它发起人都有最高与最低的股份比率限制,由此,主发起银行持股一般都超出40%及以上,这种绝对性的主导地位致使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减少,该规定能够帮助促进村镇银行的专业化及规范化,但由此全国所有些村镇银行难免陷入单一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更大的革新空间,由此可能致使村镇银行的垄断性决策,进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其次或许会致使因为资本的趋利性,引发农村没钱人贷款难的系列问题。

    除此之外,因为村镇银行是面向草根阶层的银行,他们的贷款对象倾向于金融市场的中低端顾客,而这类顾客一般是贷款难、风险高的群体,如广大农户、农村生产企业等,显而易见,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机构先于村镇银行入驻农村市场,因此一些居民对于村镇银行抱有将信将疑的态度,资金拓展也是摆在村镇银行面前的难点。

    2 村镇银行内部管理对策探究

    2.1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拓宽资金来源途径

    与邮储、信用社等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显然还只能算农村金融体系里的“草根银行”,无论在风险抵御能力还是业务拓展能力方面,都明显有较大的差距。那样增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品牌效应影响广大上下流顾客(储户及贷款顾客),是摆在村镇银行面前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而资金来源更是最重要问题。作为专业针对中低端的银行,只有在清醒且正确地认识到广大顾客的需要基础上,进行深入调查,将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改变农村投筹资环境视为己任,真的视农民、农村企业需要为使命,才能真的地深入广大百姓内心。农村的养殖种植为生的小型家庭、各种微型进步企业与农村的其它主体都有不少资金需要,村镇银行应较好地发挥流通用途,只有让大伙充分信赖银行的品牌,达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地拓宽资金的来源。

    2.2尽量地多设置储蓄网点,促进贷款顾客与存款顾客的相互转化

    农村与城镇在银行网点上存在显著差别,尽管信用社、邮储等都深入了广大农村,但在网点分布上仍远不及城镇。因此,立足广大农村区域,努力培养出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一些相对资源丰富、进步速度迅猛的城乡交界处、乡村等尽量合理设置储蓄网点,给予贷款的职员相应的打折,同时在这类顾客贷款的同时,将他们吸纳为适当的存款顾客,以维持双方的紧密联系,培养忠诚度,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本钱。

    2.3合理分配股权结构,做到权力相互制衡

    所前文所述,受目前的村镇银行的政策限制,营运管理容易遭到更多限制,权力过多集中于控制地位的发起银行上。笔者建议可进一步提高其它主体的参与积极,尽量地使得投资主体多样化,从而获得更多的合理有效建议,并能借鉴公司进步过程中的灵活性,让每个主体之间达成肯定的制衡,这或有效减少封控的困难程度。大体上说,股权结构可以相对集中,但不可以绝对性控制,企业、政府机构、银行与个人都可以成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从而更大程度上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2.4合理开发新型服务,真的让村镇银行深入群众

    海外的很多村镇银行运营商十分关注区域特点,真的深入拓展市场调查,寻求合理契机并进行定位。中国的村镇银行的发起人一般也都是有丰厚运作经验的商业银行,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有相对丰富的从业经验,对金融业务的拓展也已形成肯定的套路,但他们对农村市场的认知程度不高,由此开发出来的金融商品或服务与当地的匹配程度遭到限制。笔者觉得,需要因地因时制宜,正视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资金运作风险大等问题,从市场角度出发,开发出专业而多样的商品,才能让村镇银行在可持续进步道路上越走越远。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